對軍迷來說,6月6日是頗具紀念意義的「最長的一天」,七十年前的這個D-Day,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成功開闢了反擊納粹德國的第二戰場,大大加速了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進程;對影迷來說,6月6日則是科幻動作大片《明日邊緣》公映的日子,七十年後的這一天,湯姆·克魯斯在大銀幕上一路衝殺,在收穫高票房的同時,在幾個主要電影評分網站上也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按說《明日邊緣》跟諾曼底登陸的關係八竿子打不着,但看過電影你就明白,其實在影片中導演和阿湯叔一再的向諾曼底登陸致敬——影片改編自日本的小說\漫畫《殺戮輪迴》,大背景是人類在未來世界與怪物作戰,主角誤打誤撞的獲得了起死回生的能力,同時發現自己每一次復生都是前次事件的重演,就像自己被困在了時間的死循環裏一樣,故事就此展開……應當說這種時間循環的科幻設定屢見不鮮,影史上早有《土撥鼠日》《十二點零一分》等珠玉在前,《明日邊緣》並不稀奇。不過這種科幻設定無非是個噱頭,影片內裏還是部不折不扣的快節奏動作大片——導演道格·裏曼曾執導過《諜影重重》《史密斯夫婦》等動作片,《明日邊緣》也保持了他一貫的火爆風格。
在原著《殺戮輪迴》中,人類對抗怪物的最後基地是日本列島,因爲這裏有着全世界最發達的機器人工業,人類抵抗軍穿着機器外殼變身成機甲戰士與怪物作戰,倒也說得過去;到了《明日邊緣》裏,機甲戰士從大和正太變成了美國帥叔,主戰場也被放在了西歐,而且主角參與的戰役正是通過空降在法國海灘登陸,進而進攻歐洲腹地——很顯然,這與諾曼底登陸如出一轍,而戰前在希斯羅機場堆積成山的軍火和烏泱泱集結的美軍士兵無疑都暗合着七十年前美軍的那段光榮戰史:阿湯叔也正是在灘頭登陸作戰中不斷的起死回生,陷入了無休止的時間循環中,於是乎,諾曼底登陸的戰史就在影片中被一再重演,而原著中日本人的守土精神自此也被大美國主義完美置換。
好萊塢的科幻作品很多都飽蘸着大美國主義色彩,而且常常與其歷史自豪感暗通款曲——美國的歷史並不長,貌似「面向未來」的科幻電影其實承擔了不少凝結美國歷史集體無意識的功能。譬如在《星際迷航》《星際之門》等影視作品中,開疆擴土的美國殖民建國史被一再重演;而在《明日邊緣》裏,我們幾乎就看到了一場披着機甲外衣的二次世界大戰——當然主要是美軍「領銜主演」的歐洲第二戰場。事實上,《明日邊緣》也虛構了一個世界大戰的大背景,時不時的通過臺詞也會交待兩句中、俄軍隊在歐亞大陸戰場上的進展,給人的感覺是這場地球反擊戰是由美、中、俄三家主導的(這似乎也符合當下世界大勢)。不過片中的美軍並非直接出戰,而是成爲了聯合抵抗軍(UDF)的領導,這又跟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基本相符——蘇聯紅軍從東邊,美軍領導的盟軍從諾曼底,兩路夾擊最終消滅了納粹。
由於無意間被外星怪物賦予了重啓時間的能力,阿湯叔在片中不停的通過死亡重演諾曼底登陸,直到最後他找到瞭解決之道,英明神武的打進了德國、法國,最終贏得了這場大戰的勝利——在科幻動作的娛樂面紗後面,《明日邊緣》顯然藏着一張大美國主義的臉。好萊塢有着強大的文化吞吐能力,全世界的文化資源都能爲其所用,不過被其加工塑造過之後輸出的產品,一定會高揚大美國主義的旗幟。
至於所謂的時間循環,從物理上當然不可能說通——量子力學理論是不能在經典物理世界裏說通的,而對角色來說,記憶消除成爲最重要的煽情利器,發展下去幾乎就是《初戀五十次》的套路,不過《明日邊緣》在感情戲上淺嘗輒止,結尾部分的絕地反擊也很缺乏懸念,觀衆的情感投入和對人物命運的擔憂都沒有被充分調動,從而使整部影片呈現高開低走的觀影感受,殊爲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