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分為二月廿一,常聽到老人們說春分了,地氣動了。那何謂春分,地氣又因何而動?在元代吳澄所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解說的:「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用現今科學解說便是太陽會在春分這天直射赤道,而這天晝夜相等,然春分過後,北半球因為陽光直射之關係,而開始晝長夜短。
因此古人亦將春分有三候之說,三候所指的是「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元鳥即燕子也,所以第一燕子從南而至,然便開始聽到雷聲與看見閃電。這都是在說明,大地回春,萬物復甦;所以東坡先生纔雲:「雪入春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身在嶺南這沒雪之地,未能得知雪有否漸稀,但百花漸開,花香襲人,還是能感受得到。
現在人們漸漸不太重視和注意「春分」,特別是身在高樓大廈、城市森林的人們。再加上現在己非農業社會,很多傳統習俗和活動也太受重視。然自周代起帝王都在春分祭日,直至清代,春分前後清宮之中寺廟皆有大臣致祭,而世家士族亦會致祭宗祠,由於得見春分於農業社會之重要性。
說到春分習俗就不得不說「豎蛋」,有云:「春分到,蛋兒俏。」春分立蛋,據專家考據,早見於四千年前,人們會在春分那天將蛋豎立起來,以祝春天之到來。因為有一說法在春分那天較容易將蛋豎立,因為南北半球晝夜均等,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之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中,所以有利豎蛋。但亦有專家說蛋全年任何一天都可豎立,而豎立的蛋如沒有受力擾亂,還可以豎立十天之久。不論誰是誰非,只管好玩便可。
有些地方(如五邑地區)會在春分那天吃「春菜」,春菜其實是一種野莧菜,亦叫有「春碧蒿」,嫩綠、細棵、大小約如巴掌長短,多長於田間。人們會將他們採下然後加上魚片「滾湯」便因「春湯」。人們亦會吃湯圓,還會專門把不用包心的湯圓煮成後,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那樣做是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其實春分在中國受到如此之重視,因為「春分」是生機的開始,其實我們心中都會對生命善與美做出讚嘆。因為我們天生對美好視物的喜好,對生命的尊重,所以我們惜春,惜的是那春天的生機、生生之德。因為「天地之大德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