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說到Michael LEUNG﹝樑志剛,一個人在西灣住了整整一個月,嘗試在香港海域生產海鹽。表面看,這是一個跟環保和本土主義有關的活動,同時亦是個人探索的旅程。不過我們不應忘記Michael的另一個身分─設計師和設計系講師,HK Salt其實亦是一個藝術項目。
在Michael逗留在西灣的一個月,他聯同另外兩位朋友,分別是畫家和攝影師,一共創造了幾件藝術品,包括風箏、水彩畫和最特別的,一幅以大自然作攝影機的照片。
「拍這張照片要在月光很明亮的晚上,將一張塗了樹脂的紙放在海面上,大自然就是我們的攝影機,那晚共拍了九張照片。」
創造這些藝術品除了是記錄當日的旅程外,Michael亦想透過這批藝術品叫人後思設計和藝術的意義。
「我以前是做手提電話設計的,那真是一種最浪費物料,最不環保的設計。公司要賺錢就不能設計一些耐用的款式,我們要不斷設計一些討好的款式推出市面,每次加少許功能,另人想不斷換電話。這種設計理念是製造慾望,而不是滿足需求。」
「現在我會用另一個角度去看設計。大量生產必定會將設計和製造分家,設計師拿了最大的光環,製造工人備受忽略。但如果我們多點迴歸本土生產,小規模的製作,那你會發現很多傳統工匠其實已擔當了設計師的角色。設計和製造是不需要分家的。」
但批量生產可降低成本和貨品的價格,工匠手造產品不是每個消費者負擔得來。
「問題是,你需要買那麼多東西嗎?沒有人需要每年換一款電話。衣櫃也不需要塞滿衣服。真正好的設計應是耐用,能真正爲你的生活帶來方便的,而不是不斷地製造慾望和消費。」
「我希望我們可以不再將重點只放在製成品上,而開始思考一下製成品背後的意義,誰製造它?它的物料來自哪裏?我曾經跟朋友到海灘拾浮木然後把它們製成椅子出售。我希望買這些椅子的人不只喜歡它的設計,更知道這張椅是由被棄置的浮木製成的,我們共同爲清潔海灘出了一分力。海灘上還有很多可以用來做設計的物料,例如玻璃瓶、鋁罐和膠樽等,設計不需要浪費,也不應該浪費。」
相關網站:
http://www.hksalt.org
http://www.hkhoney.org
http://www.hkfarm.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