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的起落沉浮,早已不再是個新鮮的話題,去年金像獎的時候,就有不少人在慨嘆港片黃金時代的一去不復還,不過電影業往往有「大小年」的週期性規律,相較前年香港電影的乏善可陳,其實去年香港影人的表現要亮眼得多,這也使得今年的香港金像獎在成色上應該要高出幾分。
不過總的來看,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曾經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似乎真的陷入了夕陽期,如今在大陸影市上苦苦「掙扎」的港片,就像是一道在夕陽下被拉長了的身影,雖然有幾分偉岸,但也顯出了佝僂。
從票房數字上來看,其實港片的成績並不差,港片投資方的盈利估計也不小,而且相較去年估計還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放在井噴式發展的整個大陸影市上看,港片早已不像當年那麼呼風喚雨。就去年最後兩個月到今年情人節前的賀歲檔而言,港片集中於警匪、動作類型中,《控制》《特殊身份》《掃毒》《風暴》《救火英雄》《惡戰》《澳門風雲》等片,都可以算在裏面,而從市場表現上看,目前最高票房的《風暴》也就3億出頭,估計3~4億也是此類港片的一個「玻璃天花板」,要突破到更高,難度不小。遙想一下今年的內地影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斬獲7億多,兩部《小時代》加起來超過7億,《北京遇上西雅圖》也超過5億,前兩者甚至都是導演處女作,而且基本是在上半年的傳統淡季上映的,且並無3D高票價支持,尚能取得如此成績,可見港片的這點票房實在不算亮眼。要知道,今年也是內地電影的「小年」,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等內地一線大導演都並未出手,馮小剛的《私人訂製》遠未到預期(即使這樣業已在10天內輕鬆破了5.5億),一俟內地影人火力全開,港片的市場份額恐會更加逼仄。
但也不是所有香港影人都在低谷徘徊,有趣的是,今年大陸影市的最高票房就是周星馳執導的《西遊·降魔篇》(超12億),還有徐克執導的《狄仁傑之神都龍王》(6億)、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夥人》(超5億),都在內地收穫了賺得盆滿鉢滿。這其實也給香港影人提了個醒,港片要融入大陸市場,成爲大陸觀衆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必須去掉狹隘的「港味」,要麼通過高概唸的視覺奇觀營造做到跨地域化(可惜《四大名捕2》沒做到位,祝《西遊記之大鬧天宮》好運),要麼就徹底俯下身來接地氣,鑽到大陸觀衆的心理去。事實上,前述三部熱賣電影都以大陸演員爲主(當然也有海外軍團加盟),從劇作到臺詞到表演,傳統濃郁的「港味」早已蕩然無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商業大片,一些香港影人在打造藝術性較強的電影作品時,也在「遠離」香港,一個突出的例證就是尚未公映的《黃金時代》(許鞍華導演);而另一個有趣的例證則是《警察故事2013》,由成龍打造的這個系列品牌已經完全做到了「去港化」,無形中已經由港式的成龍作品轉型成了大陸導演丁晟的「硬漢」系列,而在一週時間內此片的票房也輕鬆突破了3億。
劉德華辛辛苦苦炸了中環,《風暴》也就3億,無非跟他主演的那部惡評如潮的《天機·富春山居圖》打個平手,可見,在內地社會文化發展水平高歌猛進、好萊塢大片動輒席捲市場的今天,「港味」已經提不起內地主流觀衆的興趣,港人懷舊情結和香港城市景觀的展現早已司空見慣,幾張走馬燈式換來換去排列組合的熟臉孔,也委實難對內地影市造成直接的票房吸引力。
5年前吳宇森拍《赤壁》,長髯飄飄的關羽對着曹操淡淡的來了一句「你過時了」,現在看來,就像是給香港影人的一則警世通言。嗯,變則通,通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