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愛我家》——這部被譽爲「中國首部情景喜劇」以及「中國電視喜劇的里程碑」的作品——完整問世已經整整20年了。
還記得,1994年的暑假,我是抱着電視機,看《我愛我家》度過的。在隨後的整整20年裏,《我愛我家》是我重看最多次的電視劇。多數情況下,我常常將《我愛我家》當成在家中的「背景音」,一邊聽一邊做事。漸漸地,很多臺詞也就默記於心了,而且也找出許多劇中瑕疵。例如,在第31集《在那遙遠的地方》(上)中,賈志國把賈志新喚作「志國」,竟然沒有被糾正。
據說,《我愛我家》是中國收視率和重播率雙雙高居榜首的電視劇。對這點,我絲毫不感意外。只不過,在這20年裏,《我愛我家》無疑被神化了,被捧到不應該有的高度,甚至有不少人覺得,它是「後無來者」的作品。對這點,我則完全無法苟同。在《我愛我家》完整播出20週年之際,是時候反思一下。
《我愛我家》的導演英達,出身在名門英家。英達的爺爺是《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父親是曾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英達有機會在1980年代赴美留學,接觸到情景劇這種新興的劇種,於是將之帶到中國。回到中國後,英達很快和他在北京的文化界朋友,一起策劃《我愛我家》的創作。
如今回頭看,《我愛我家》的臺前幕後,真是前無古人的「超豪華陣容」。
除導演英達外,策劃是作家王朔,文學師(主要編劇)是作家樑左,各位主演更不用多說:文興宇、宋丹丹、楊立新、樑天、趙明明、沈暢、關凌、張永強……就連客串演出的,也是一大羣牛人:英若誠、姜文、劉威、方青卓、王志文、江珊、葛優、李雪健、濮存昕、郭冬臨、李成儒……連當時正在練習「扯蛋」神功的司馬南,也莫名其妙出現在第19集《氣功大師》中。更厲害的,《我愛我家》的音樂團隊,包括作曲作詞的關峽、甲丁等,以及演唱歌曲的韓磊、陳琳、毛阿敏、那英、紅豆、臧天朔……看看以上名單,簡直可以同「天團」形容。
或許正是因爲這麼大的光環,讓很多後來人都採取仰視的角度看《我愛我家》。但實際上,《我愛我家》真的沒有大家所說的那麼好。
首先,《我愛我家》拍攝得是很粗糙的,有太多穿幫以及不合情理之處。除了上文所說賈志國叫賈志新「志國」外,也有邏輯上的漏洞。例如,在第49集《恩怨》(上)中,和平幫新搬來的鄰居老胡家搬家,回來跟公公傅明介紹鄰居的情況:「組合音響,分體空調,水晶吊燈,三角鋼琴。」但在第86集《世態炎涼》中,老胡竟然和傅明爭奪賈志國單位發的一臺空調,豈不可笑?還有很多細節無法贅述。總之,《我愛我家》確實有很多值得挑剔之處。最典型的是1980年代的《編輯部的故事》,前面拍得好好的,最後一集很無厘頭,幾乎所有出現過的演員聚在一起跳舞,太挑戰觀衆智商了。
《我愛我家》最爲人稱道之處,是樑左的編劇。有人曾經專門撰文指出,樑左將相聲的寫法帶入情景劇,是一大創新。
在創作《我愛我家》之前,樑左已經憑藉多個相聲底本著名,代表作有《虎口遐想》、《電梯奇遇》、《小偷公司》等等。在第119集《我愛我家》(上)中,樑左借傅明之口自嘲了一把:「(樑左)這個人我聽說過,一貫是油嘴滑舌的,現在也沒有什麼正經職業,就靠寫相聲爲生。」
以今天的眼光看,《我愛我家》其實比今天的幾乎所有電視劇都要大膽。例如,在第72集《閤家歡》中,孟朝陽模仿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紅衛兵的動作,說:「這話好像是他老人家說的吧?」傅明緊接着說:「他老人家說過的,我老人家就不能說啦?」類似的橋段,現在或許要刪掉吧?
我心中,《我愛我家》是不可取代的「神作」。後來的大多數情景劇,包括什麼《炊事班的故事》、《東北一家人》、《家有兒女》等等,都不堪入目,高下立判,實在上不了檯面。只是我認爲,既然20年過去了,絕對應該有超越它的作品。否則,中國的情景劇事業也太令人絕望了吧?在此,我就舉一部個人覺得超越《我愛我家》的作品爲例,那就是俞白眉擔任主要編劇的《無敵三腳貓》。
如前所說,樑左在《我愛我家》中加入了大量相聲的元素。所以,倘若仔細觀察《我愛我家》每一集的結構,基本上也是和相聲差不多的。而且,《我愛我家》的主演,大多來自人藝,表演都像演話劇。舞臺上你一言我一語,每一集都以單一線索的方式呈現,完整講述一個故事。
反觀美國的情景劇,無論是比《我愛我家》早的《成長的煩惱》(GrowingPains),還是幾乎與《我愛我家》同時開播的《老友記》(Friends),都早已運用每集多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方式,把情景劇拍得非常飽滿。
《無敵三腳貓》是2008年的作品,主演小朋友董行——因爲長了一張小貓臉,所以外號「貓兒」——是電影《看上去很美》的大眼睛「方槍槍」董博文。《無敵三腳貓》的故事大綱,是董行暑假被寄養在小姨趙小午(代樂樂飾)家,整個暑假的歡笑和淚水。
在每一集《無敵三腳貓》中,最最起碼都有「大人」和「小孩」兩條線索,相互交織,又相互獨立。
比如,第7集《董行的牙齒和關鍵的腦袋》,講的就是董行牙疼不敢去醫院,趙小午非讓他去;關鍵感冒很想去醫院,趙小午又不讓他去的故事。而在個別集數中,線索甚至還不止兩條。例如第29集《一筆要不回來的欠款和一個禁不住誇的小孩兒》,講趙小午想要跟鄰居討賬,吩咐董行前去,董行因爲好面子被鄰居反利用,而鄰居的孩子「機器人」,又心懷鬼胎想要捉弄董行。於是,趙小午和鄰居,趙小午和董行,鄰居和董行,董行和「機器人」,起碼構成了四條線索。錯綜複雜,很是有趣。
所以,別說《我愛我家》是不可超越的,它是那個時代的巔峯,但《無敵三腳貓》絕對比它好。另外,因爲《無敵三腳貓》有個大綱罩住,就是董行在小姨家過暑假,所以開始和結束顯得比較完整並且自然。而《我愛我家》則十分零散,沒有主線,似乎何時開始,何時結束都無所謂。如果編劇有興趣的話,可以無限量編下去。
說到「編下去」,則真的是中國情景劇之「痛」。
君不見,中國沒有一部情景劇可以像《老友記》那樣一拍就是10季,橫跨10年,陪伴一代人成長的。曾經,我多麼希望《我愛我家》可以拍續集。但是自從知道英達和宋丹丹離婚之後,就曉得沒有希望了。想當年在拍攝《我愛我家》時,整個劇組氛圍多麼有趣。聽說宋丹丹在劇場很幽默,開玩笑說:「你看做演員多不容易,白天拍戲,晚上還要陪導演睡覺。」現在想來,真是哭笑不得。而自從2007年飾演傅明的文興宇去世之後,僅存的一點希望也破滅了。後來關凌拍的《圓圓的故事》,狗尾續貂,不提也罷。
而至於《無敵三腳貓》,能不能拍續集呢?因爲劇中有一大羣孩子,除非當時快馬加鞭拍第二部,否則現在孩子都長大了,也根本不可能拍續集。我猜想,這個現象如果深挖下去,乃又要涉及中國電視劇行業的制度問題。
總而言之,關於《我愛我家》的反思,實在可以有很多的,希望這篇文章可以拋磚引玉。我相信,現在戴着批判的眼光看《我愛我家》,去除它本不應有的光環,會比較有益。尤其在美劇如此受到中國觀衆追捧的今天,我們或許真的應該檢討一下——身爲觀衆,也不是沒有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