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前陣子,朋友發快遞寄幾本書給我。隔了數天,快件還沒來。朋友查了一下,說你已經籤收了呀。我照着單號查詢,把自己給嚇了一跳,發現回單快照上確實簽了我的名字。仔細一看,才發現簽名好像不是我的筆跡。打電話追查,才知道是快遞員自己籤的名,把快件扔保安室就走了。
接下去的事情,更讓人大跌眼鏡。當我去保安室取件,發現壓根沒這個包裹。打電話給快遞員,他先是說回頭自己再去找找,然後問包裹裏是什麼物件,我回答是書,他又問是什麼書。我衝口而出:這不該你管。不料他便暴躁地開始罵娘,還說信不信我揍你。我一下子無語了,直到對方罵罵咧咧掛了電話才回過神來。
初步判斷,這要麼是包裹被弄丟了,要麼是自己的話惹急了快遞員。不由想起另外一件事,有一次因網購打差評,對方竟然電話打過來破口大罵,還出言威脅。一想到對方有自己的家庭地址和電話號碼,只有忍氣吞聲說好話。打過幾次電話後,對方纔不再糾纏。要不是有之前這件事,我氣急之下或許會不依不饒地投訴要求處理這個快遞員。
因爲這類事情,家里人多次勸告:做事情不能太較真,否則自己吃虧。可是一想,這似乎不光是有理沒理或者較真不較真的問題。比如這個快遞小哥,明顯有不耐煩的情緒,那語氣感覺全世界的人都欠他似的。後來和朋友交流,才發現有些朋友網購從不填寫家庭地址,還有人乾脆不用真名,更有朋友特意啓用一個專門用來網購的手機號碼。他們這麼做,大概都是因爲缺乏信任感。
這些事情,一方面可以說是這個社會有一部分人的情緒不對勁,或者可歸結爲一種暴戾之氣。碰到問題,許多人都不願意溝通,而是簡單粗暴地對待。這股情緒的背後,是不同人之間缺乏基本信任,因此產生不安全感和焦慮情緒。比如近年來日漸增多醫患糾紛,以及所謂「老人跌倒扶不扶」話題,都能反映出這個問題。信任是社會交往、市場交易的基石,信任的匱乏就會造成社會運作不暢。
另一方面,這似乎也和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割裂有關。所謂「仇官」、「仇富」,就是一種極端反映。這又不僅表現在貧與富、官與民之間,而是瀰漫於各個不同階層之間。比如前陣子被一些輿論嘲笑挖苦的「大媽」現象,可說是一種年齡歧視;而白領瞧不起藍領,藍領瞧不起民工,大概也是不少人的內心真實。反過來,相對弱勢羣體則可能以敵意審視其他人羣。輕視和仇視,因此構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
這樣解讀可能「言重」了,不過所謂「社會矛盾日益凸顯」,或者就是這麼一回事。這些現象的背後,既涉及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也涉及社會文明和社會道德的重建。問題說起來無比龐雜,卻又如此具象。倘若每個人都那麼不耐煩,這個社會必然陷入浮躁和狂熱。沒有人耐心聽別人說什麼,或者都頑固地認爲自己是對的,那麼這個社會必然走向偏執。如從網上各種攻伐論戰,以及現實中的一些極端案例,都聞到這股不好的氣息。
回頭想來,我對快遞小哥說「不該你管」,何嘗不也是一種不耐煩,這句話背後又何嘗沒有不信任或輕視的成分在內。雖說一個人難以改變整個世界,但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心靜下來,從容淡定一些,也可形成一股積極改變的力量。比如快遞丟單這事,過了兩天我看沒動靜,就裝作沒事兒一樣又給快遞員打了個電話,他聽到我平心靜氣地詢問,也便吐了真言,說自己不想幹了,但會讓其他人和我接頭。又過了兩天,這個包裹「失而復得」,送到了我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