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外出旅遊,必看的城市風景之一就是地下鐵,就如港鐵(MTR)的英文全名Mass Transit Railway一樣,地下鐵是不同階層及人物聚集的地方。它將生活的距離拉近,同時,亦將人的距離拉遠。倫敦的地鐵站有古典的感覺,巴黎的仍保有簡陋的格局,莫斯科的地鐵是站站不同主題,從華麗、重金屬到富有共產時期的色彩,亦是必到的觀光景點之一。對比之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港鐵,卻是過分現代化,雖早期每站以不同顏色配對,但比起其他城市的地下鐵來說,還是缺乏自身的特色。如果要算特色之最,我認爲非紐約莫屬。
一百年前,紐約subway已經在地底開行。歷史悠久、站多(有超過四百六十個),且二十四小時不間斷。開車時車身搖晃不定,有震耳欲聾的路軌聲,車站及車箱內不太乾淨,時有尿味甚至屎味,每逢星期日,行車路線還會大改,實在怪異。 入夜後,便成了電影《人鬼情未了》中描述的「鬼地方」。這些都構成了紐約的地下風景,但一點浪漫氣息都無法感受到。事實上,在紐約市大部份人都會搭乘地鐵,因爲這是既便宜、又方便快捷的方法。路面上車輛太多,停車位難尋,而計程車跳錶速度比心跳還快。自然而然地,搭地鐵已成爲紐約人生活中的必然。
地鐵同樣見證着美國的自由,只要有票入閘,站臺管理員才懶得詢問是一人一票還是多人共用一票;乘客攜帶大型行李,只要自己夠力氣搬,入閘後就沒問題了。車廂內飲食隨意,但禁止吸菸。車站管理人員似乎沒有特定的廣播字句,每每是隨心所欲,即興一番。若遇到不停有人衝撞車門,職員甚至會大爆粗口。曾聽過黑人車長以Rap來廣播,還有情侶在車箱與月臺間擁吻阻礙車門關閉,被大聲呵斥「你們親夠了沒!」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露宿者及賣藝人。真不知道那些露宿者是如何入閘的,也可能他們一直在Subway的地下世界穿梭。他們連同濃烈臭味出現車箱中,乘客沒有半句怨言,只是起身讓位給他,讓他獨用車箱。賣藝人的技倆和擺攤的位置,更是一絕。月臺和通道是必然之選,音樂和樂器種類繁多,中樂、西方古典、Pop、Rock、Latin、Jazz、Blues、African、Percussion甚至連鄧麗君也有,這些證明了紐約的多元化。
再更高級的一種是賣口才,先來一段問候說話,講出自己需要——錢和食物,他們也會說:「我也有自尊,請不要裝作看不見我,背向着我或假裝睡覺,如果你不方便捐贈,也可以給我一個微笑或擁抱。」有一個黑人肥佬,我在同一個站碰見了他三次,每次他都指着我和我老婆說「你倆好般配」。第四次,他說:「又是你倆,你倆真的很般配。」而慢慢地,當地鐵上也覆蓋了網絡,可以上網、玩遊戲之後,人心就開始轉向車外,而錯過了車內的神奇了。
相較之下,香港的地鐵卻是欠了新奇,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擁擠的車廂,壓迫得令人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