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画派中最重要的华人画家常玉,又以水墨或毛笔勾勒人体线条最为人称道,素有「东方的马谛斯」之称。擅长中学西用,画风自书法萌芽、在素描里扎根;既有西方的现代感,也具备了东方的写意精神。线条之妙、女体之美,且看这波常玉收藏热潮,如何激起涟漪。
常玉,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开路先锋,最早成名于1920-1930年代的巴黎。他是巴黎画派中最重要的华人代表画家,才气纵横,评论家曾以「东方的马谛斯」、「东方的莫迪里亚尼」别号称之,用以称颂他笔下的线条之妙、女体之美。常玉也是一位先书后画、中学西用的艺术家,尤其从书法艺术转入素描、水彩与版画等早期的纸上作品,为其日后的油画创作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素描启发灵性 引领色彩进入精神之旅
2004年法国国立居美博物馆举办「常玉—身体语言」盛大回顾展,策展人看重的正是常玉擅长的人体线条勾勒。而其专擅的线条表现,出自于天分,加上后天的练习。在早年的人体素描已完美展现艺术长才,常玉的纸上作品艺术性完整而突出,既有西方的现代感,也具备了东方的写意精神。
有一段马谛斯写给友人的名句:「如果素描属于灵性,而色彩属于感知,你应当先学素描,以启发灵性,方能引领色彩进入精神之旅。」…「唯有经过多年的准备以后,年轻艺术家才应该开始接触颜色,颜色不是作为描述,而是一种私密表现的手段。」
常玉于1921年前往法国留学,却一直到1929年才首次尝试在画布上作油画。不知他是否曾经阅读过这段马谛斯的文字,抑或是纯粹自发性的,初抵巴黎之后,他的确花了数年的时间练习素描。不像同代的旅法画家选择正规学院派的美术学校就读,常玉选择进入学风自由的「大茅屋工作室」(或称「大茅屋学院」)习画。「大茅屋工作室」是位于巴黎第六区蒙巴纳斯区一所业余的美术学校,创立于1902年,立校精神抛弃美术学院的严谨绘画规则,营造创新开放自由的绘画环境,开启了独立艺术的可能,常玉在此环境学习不受拘束的素描技巧,后来还得以数度入选巴黎独立沙龙展、杜乐丽沙龙、秋季沙龙展等。
巴黎大茅屋工作室
巴黎画派的蓬勃发展与「大茅屋工作室」也有相当程度的关系。除了常玉在此地人体写生, 知名画家如夏卡尔、庞熏琹、赵无极、朱德群,雕塑家如杰克梅第、布尔乔亚、卡尔德,都曾在此学习。当初常玉曾大力反对庞熏琹注册正规的美术学校,他说:「你何必进巴黎艺术学校,那已经是没落的学院主义,大家已经开始舍弃它走向近现代之路。」
走向现代之路是常玉艺术发展的既定目标,他的绘画自书法萌芽、在素描里扎根。自幼常玉对书法的领悟力极高,跟随擅长画狮画马的父亲一同习画,父亲又安排他和四川知名书法家赵熙习字。少年常玉的书法写得极好,1918-1919年前后,停留日本期间,他的书法作品就曾经刊登在东京的艺术杂志上。以水墨或毛笔勾勒人体线条是常玉最为人称道的风格,艺评家陈炎锋称之为「水墨裸女」。常玉的书法技艺,有助于表现线条勾勒的流畅感,简单几笔即可掌握住模特儿的神态,观念上已接近抽象画的表现形式。曾任《法国晚报》的记者艾尔贝.达昂是常玉晚年的好友,两人的交情近二十年,当年他为常玉冠上「中国的马蒂斯」的称号,传颂至今。达昂赞赏常玉裸女画的黑色线条都是一笔完成的,线条功力了得。
常玉也会运用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干笔,来开拓人体画的表现,增强人体的量感,在他的铅笔、炭笔素描可以找到这种技法。陈炎锋认为,常玉素描中人体肌理和外侧以炭笔简约晕染, 为1927-1928年间普遍流行的「装饰艺术」手法。「手足的五指梳齿状的符号化,流露画家自我的独创性。」
此外,常玉的素描作品中展现了对透视的概念与实验。喜爱摄影的常玉,大胆尝试摄影机的广角镜头方式,夸大臀部与大腿的比例。作家好友徐志摩戏称常玉的裸女画有著「宇宙大腿」。尽管常玉个性潇洒大器,但情欲隐私却不喜欢外显,毕竟来自中国的年轻常玉,直接面对大剌剌的女体,应该还是有些许的不自在。采用简约、抽象、变形,甚至带点幽默调侃的风格,常玉素描有其独特魅力。
常玉的人体素描写生多作于大茅屋工作室,有时他不画舞台上的模特儿,却以一同作画的男男女女为写生的对象,或是以餐垫纸速写咖啡馆临桌的客人,长久练习而能精益求精,掌握人体写生的诀窍。常玉曾在1920年代有过短暂的异国婚姻,妻子是一起在大茅屋工作室素描课上认识的法国女孩玛素。玛素非常欣赏常玉的素描技巧,她认为常玉的素描强而有力且充满自信,想要向他学习,而后渐有好感,坠入爱河。
素描、水彩、版画等创作雅俗共赏
常玉完全融入巴黎艺文人士的生活圈,流连于蒙巴纳斯区,使得他有很多机会和巴黎的艺术家们交流,他的人体素描和现代派名家如马谛斯、莫迪里亚尼、梵东根有著相近的特质。而因为具备中国山水画与书法的技艺,及对纸本绘画的熟悉,常玉早期的纸上作品有宏观的视野与娴熟的表现。在速写素描之外,常玉偶而也画水彩,创作初期他精简于用色,有时仅淡淡为速写敷上色彩,晕染勾勒躯体的轮廓,或为女人脸颊点上胭脂、衣衫添加颜色。常玉的水彩画淡雅秀丽,展现独特的法式风情。
素描或速写在常玉的纸上作品中占最大宗,主要完成于1920至1930年代,估计创作过千幅以上。法国文学家兼大收藏家亨利皮耶‧ 侯谢(1879-1959)从1929年认识常玉之后,两三年间收藏了111幅油画及600幅素描,为常玉早年最重要的赞助人。侯谢于1959年过世,他的遗孀在1966年巴黎的德福奥拍卖会举行拍卖,有常玉80件油画和多幅素描,被法国画商希耶戴全数买下,这批收藏后来也辗转流入台湾市场。
1930年代初期,荷兰年轻作曲家约翰‧ 法兰寇(1908-1988),给予经济上诸多帮助,并为他在荷兰举办过三次画展。法兰寇的收藏后来在1995年台北苏富比举办专拍,其中有几幅油画,而纸上作品合计有11幅水彩、10张速写及20张大大小小的版画。陈炎锋在著作中提到,1981年曾在巴黎亲眼目睹七、八百张1930年代素描与水彩,深受吸引,当时开始引进常玉的纸上作品, 隔年他在台北版画家画廊举办「常玉三十年代素描水彩展」,这批展览主要来自常玉友人米谢.阿拔赫的收藏,他手中也曾拥有数百张常玉的水彩与素描。除却台北历史博物馆的一批收藏,陈炎锋所引进的常玉纸上作品,是常玉在台湾艺术市场最早现踪的。后来名门、金陵、阿波罗等画廊陆续引进素描水彩画作,举办小型画展。
常玉的纸上作品多属早年创作,版画作品也散见于藏家收藏与拍卖市场。1930年他为出版社制作了三张铜版画,收录在梁宗岱翻译、梵乐希写序的法文版《陶潜诗选》,限量发行290本,另有特别版17本,总计306本版画书。1940年代前后,他小量发行10版或50版的小巧铜版画或石版画,主题包括动物、人物、裸女、瓶花或是贺年等题材的红黑单色创作。从版画旁的落款,常玉经常把小版画作品赠与好友,而非为了市场考量而作。
1989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中国─巴黎」联展,使得常玉的艺术受到更多关注,接著1992年帝门艺术中心、大未来画廊、家画廊,也纷纷前往巴黎带回常玉的作品;1990年代本土油画还是台湾市场的主流,国画、西画两大市场区块可是泾渭分明,常玉的画作却能跨越成见,吸引水墨字画的收藏家、或是国外收藏家,应是他作品中的东方韵味使然。
拍卖公司为常玉的行情作出推波助澜的贡献,挖掘更多的史料与不曾曝光的画作。拍卖公司中以衣淑凡女士最积极,她不仅举办过两次常玉的专拍,离开拍卖公司之后还出版了常玉的油画编年目录全集,继续研究常玉的生平历史,填补资料的缺口。目前,她正著手编著纸上作品的编年目录全集,这项工作必然是一件大工程,我们乐见随著编年目录的问世,补齐史料,被低估的常玉纸上作品还有增值的空间。
市场重新评价纸本创作
从附表的「常玉纸上作品二十大拍卖成交排行」资料来看,水彩作品的价格最高,其次是素描或版画。物以稀为贵,常玉的水彩裸女最高有358.5万台币(约12万美元)的行情,相较于十年前,价格成长四、五倍之多;水墨素描因为数量较多,价格差距较大,从数十万台币到三百万台币皆有。造成价差高低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文献纪录,还有拍卖地点的主观因素。港台两地的拍卖市场,对于常玉的拍品比较熟悉,每幅素描的拍卖成交金额平均在百万台币之内(约3万3千美元);中国大陆的拍卖市场偶而会出现两三倍于平均行情的现象,但交易笔数不多。
常玉的版画作品仍旧稀罕,偶而散见于欧美或亚洲的拍卖会。值得一提的,名人收藏具有加值的效果:2010年台北罗芙奥春拍的两件一组《裸女》石版画,原本属于荷兰作曲家约翰‧ 法兰寇的旧藏,一举拍出132万台币的佳绩(约4万美元)。在此之前,七件一组的常玉铜版画曾在香港拍出约350万台币(90万港元或11万5千美元),这项纪录挤进了纸上作品的二十大排行纪录的第四名;换算平均一幅版画已有50万台币(约1万6千美元)的行情。
台湾艺术市场引进常玉纸上作品超过四十年,然而初期因收藏取向较不重视素描或水彩作品,使得纸本作品的价格长期偏低。后来随著常玉油画在拍卖市场的行情不断地攀高,《五裸女》(成交约4亿8千万台币或1,650万美元)油画一度曾为华人最高价油画,如今收藏一幅常玉油画成为奢侈的梦想时,是否也该对常玉的纸上作品重新评价?
近期新水墨项目沸沸扬扬地在艺术市场展开,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在当代艺术尚未完全恢复元气之际,市场人士也已经渐渐重新发现具有历史定位的老画家们的纸上作品,例如席德进、余承尧、唐海文等等,更不用提赵无极、朱德群、潘玉良与常玉这几位早期旅法艺术家的作品。罗芙奥台北2014秋拍即将介绍11幅珍稀的常玉纸上作品,这批收藏大多出自艺评家陈炎锋或版画家画廊的旧藏,其中有的曾经参加过1989 年台北市立美术馆的「中国─巴黎」联展,还有丰富的图录出版纪录。这批拍品将会为华人艺术市场激起涟漪,带起另一波常玉收藏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