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水墨市场的活络,二十世纪华人美术界的另一位传奇画家余承尧,肯定是今年春拍艺术市场的亮点之一。这位可喻为「现代版陶渊明」的艺术大师成就在于创新、忠于真实,纯净、不矫饰的风格,自创乱笔的皴法,将山水画的成就推向另一高峰。
渡海三家——张大千(1899-1983)、溥心畲(1896-1963)、黄君璧(1898-1991),为近现代中国美术界的重要人物,艺术生涯跨越台湾海峡的两岸。他们出生于十九世纪末的中国,1949年后迁居台湾,书画创作的造诣高超,社会地位不凡。而值得关注的二十世纪华人美术界的另一位传奇,同为渡海来台的书画大师, 堪称与世无争的隐士,现代版的陶渊明。他是本期「艺术与投资」专栏推荐的艺术家,余承尧(1898-1993)。
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
余承尧,1898年出生于福建永春,本名余舜,字承尧,取名自古圣先贤尧舜禅让的典故。1920年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研读经济,后来转入陆军士官学校,投笔从戎, 回国后出任黄埔军校战术教官,服务军旅达26年,最高官拜陆军中将。对日抗战胜利后申请退役,曾一度经营运输公司,之后往来于厦门、台湾与新加坡,从事药材买卖,转行当富裕的殷商。1949年来台湾访友,适逢国民政府撤退迁台,尚来不及接应家人,从此山河变色,只能孑然一身,独留台北。
余承尧的艺术起步很晚,1955年前后淡出商场才拾起画笔,时年56岁。他不曾拜师学画,全凭与生俱来的智慧才华,秉持着「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的自在心态,随心所欲,缓慢经营他的绘画结构与空间。隐居台湾三十多年的光阴里,他超越了世俗,恬澹度日,过着宛如孔家弟子颜回一般的清贫生活。除了绘画,一如中国文人喜爱读书、写字、吟诗、赋诗、赏画,还雅好丝竹南管音乐,精神世界极其富足,充满诗情画意。
1963年因一次展览机缘,黄君璧见到余承尧的作品,惊喜于他那「纯真脱俗、细致而淡泊」的画风,建议互换作品,以表推崇之意。国际知名的中国艺术史学者李铸晋1965年来台拜访,亲睹余承尧的画,大受折服,即刻邀请他参加自己策画的「中国山水画的新传统」联展,和王季迁、陈其宽、刘国松、庄喆、冯钟睿等水墨画名家,参加隔年起在美国多家博物馆及大学文物馆的巡回展览,为期两年。此一展览,后来被公认为替台湾现代美术史打开新局,建立了现代水墨画的基础。
1972年王季迁主动收购余承尧的山水八连屏与山水四连屏两件钜作。王季迁提到对余承尧艺术的惊叹:「余老先生是位不寻常的画家。他没接受过训练,但他对布局的直觉却是一流的。他没有可称道的笔法,但他的画却十分雄伟壮丽,我认识许多过去的、现代的艺术家,他们受过很好训练,笔法也远胜过他;但是我从没见过一个人能画得像余承尧那样。他的画确实令人惊叹。我不知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必有八十岁了,独自住在简陋的屋子,创作出了不起的艺术。」(摘自徐小虎〈余承尧的才华与灵视〉一文)
王季迁艺术鉴赏力高,享誉海内外,收藏之丰为当时华人之首,藏品自宋代跨至近代,等同于一部中国美术史的缩影。他曾经以「可能就是第二个王蒙」的赞誉,来定位余承尧的才情。然而无论是当第二个王蒙,或是第二个梵谷,余承尧不会甘于拾人牙慧,他的成就在于创新、忠于真实,纯净、不矫饰的风格,自创乱笔的皴法,将山水画的成就推向另一高峰,晚年作品色彩、空间益发成熟老辣。
艺术价值不输张大千 市场价值不应低估
一位风格不凡的画家,在早期美术界却未得到对等的回报。或许是因为余承尧的素人出身,既非传统派也非新派,在保守的水墨画界长期为人所漠视。推崇余承尧艺术备至的美术评论家徐小虎女士,于1986年撰文为他抱屈:「许多功成名就、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还到这间陋室,向老画家致敬而且买了许多他的画;但另一方面,任职于美术馆、博物馆等的顽固保守人士,他们是由传统绘画出身的,却一再拒绝为他举办大型绘画书法展览的建议。」
李铸晋也在文章中表达他的敬意:「他既不急于卖画,也不刻意求名,自己发抒着其个人的感情与才能。这种精神,我觉得十分的敬佩,而且也觉得有点真正传统文人画家的作风。」在李铸晋策划的美国联展之后,余承尧其实经过二十年光阴的默默作画,1977年9月曾低调地在纽约新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生平的首次个展,1970年代余承尧的作品曾经在纽约苏富比现代中国画拍卖会现身,只是当时画价不高,未引起注意。上述经历过去鲜少为人披露,许多人以为1986年台北雄狮画廊的个展,才是他的首次个展,无论如何,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才初次办画展、出版画集,获得国际艺评家的肯定,为画廊签约代理,简直是一大传奇。大画家隐居于街市,无冀无求,创作南管音乐,写诗作画自娱,何等的不简单。
余承尧生前曾与台北的两家画廊合作:一是雄狮画廊(1986年、1987年水墨个展;1990年书法个展),另一家是汉雅轩(1988年水墨近作展;1990年书法个展)。并先后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与香港大会堂举办回顾展及画展。早年他的重要收藏家有,包括前文提到的王季迁,还有国乐界的梁在平教授,画家陈其宽、何怀硕等;以及受余承尧鼓励创立南管研究与演出的「汉唐乐府」创办人陈守俊、陈美娥兄妹等。他们的收藏时间很早,质量精彩且稀有。
余承尧的画常引起文艺界好友的惊艳,有时送人,有时薄利出售,1982年画家何怀硕向余承尧购买画作,赞助画坛前辈清贫的生活。后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何怀硕说:「当初以为施舍的是送钱的人,现在才明白原来施舍的人是余承尧啊!」1990年前后,经过画展、画集出版与杂志专文介绍,九十高龄的余承尧在美术界的知名度渐开,一时洛阳纸贵,画坛竞相邀约不断,人情冷暖如此可见。1991年余承尧回到故乡厦门,与家人团圆回归平淡,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1992年台北苏富比将王季迁原来收藏的《通景山水》(山水四连屏)公开拍卖,原来预估价为320万至480万元台币,最后以682万元台币成交,根据林铨居的著作资料,此画由王季迁直接购自画家,收藏20年获利超过50倍。这笔拍卖目前仍高挂在余承尧拍卖成交纪录排行的四名。
1993年余承尧逝世后,台北的雄狮画廊、形而上画廊、淡水艺文中心纷纷举办画展, 汉唐乐府也跨海策划纽约台北艺廊、巴黎台湾文化中心的个展,台中省美馆曾先后举办余承尧展览,并出版画册。以及后来加入的家画廊亦致力推广余承尧的艺术,举办多次画展与讲座。这些机构推广余承尧的艺术尽心尽力,功不可没。
相较于其他水墨名家,余承尧的画价成长缓慢,当年雄狮画廊第一次举办余承尧的画展时,每才售价不过1万5千元台币;进入拍卖市场之后,每才单价提高到八万台币。根据CANS杂志报导,2004年家画廊王赐勇先生举办余承尧的书画展,书法定价每才5万台币,彩墨画每才50万。分析近几年的海峡两岸拍卖行情,余承尧的画价其实仍未见显著的增长,但随着新水墨市场的活络,人们开始注意到余承尧的独特风格以及被长期低估漠视的市场定位,行情成长似乎蠢蠢欲动了。
曾担任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现任东海大学台湾美术研究中心主任倪再沁,在2013年的一场余承尧艺术座谈会谈及:「余承尧的市场价值目前还是太被低估了。余承尧的艺术价值并没有输给张大千,但是余承尧的名气并没有如同张大千那样广为人知。余承尧真的很棒,我们需要让更多人知道余承尧的好!」
「重要私人收藏─余承尧的艺术」专题拍卖
需要让更多人知道余承尧的好!画展、座谈会、拍卖会都能为此作出贡献。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于2013年末、2014年初,推出「闽台三杰-余承尧、沈耀初、郑善禧书画联展」,该画展在台北、厦门两地接力展出, 吸引无数水墨藏家的目光,尤其以余承尧作品询问度最高,重新正视他的艺术成就。
过去拍卖市场上的余承尧作品不多见,近年来有渐渐回温的趋势,2008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出的《大江忆写图》以578万元港币(约2,484万元台币),创下画家的拍场纪录。虽然此画曾出现于2002年台北拍立得公司,当时宣称成交金额3,120万元台币,但因负责人陈裕丰涉入诈欺案件潜逃海外,此笔交易因有争议不列入考虑。《大江忆写图》(1984)与另一幅《长江万里图》(1973)应是余承尧的最大的两幅彩墨创作,据悉余承尧超过二十才的大画屈指可数,相当稀有。
2010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一幅19.4才的《春盛江山美》拍出338万元港币(约1,387万元台币)的佳绩,以每才71万元台币的单价写下最高单价纪录,在历届余老的拍场纪录中排名第二。
台北罗芙奥将于2014年6月1日的春季拍卖会中,推出「重要私人收藏─余承尧的艺术」专题拍卖,来自重要私人收藏家珍藏二、三十年的七幅稀有精品,包括四幅早期彩墨画与三幅书法创作。这批收藏征集不易,来源清楚,件件皆是余老代表作,其中作品《翠山秀水》曾参加纽约台北艺廊与台中省美馆的回顾展展出,弥足珍贵;以及书法册页《归去来辞.陶潜》,潇洒挥写展现艺术家的率性纯朴,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恰恰是余承尧的生命写照。这批珍藏可望成为今年春拍艺术市场的亮点之一,敬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