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台北,才知道台湾人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你看台北的捷运站,忠孝新生、忠孝复兴。忠孝、新生、复兴,都是路名。这些带有浓厚蒋公色彩的路名,时刻都在提醒你:没错,你确实是在台湾。
台北的路名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把全中国的地名都包含其中。除了我的老家丽水当地的乡里乡亲外,我想全世界再也没有比台北人更熟悉「丽水」这个名字的了。丽水街很有名,因为它就在著名的永康街附近--永康也在浙江,你知道吗?
把全中国的地名写入一座城市的路名中,当然寄托了一些人的家国情怀。其实,在内地也有这样的做法。数年前我到青岛游玩,住在青岛大学附近的一家酒店,那条路叫新竹路。这是多么有趣的体验!在台湾,我走在以老家命名的路上;而在青岛,我却走在以台湾命名的路上。
但要说路名和内地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大抵还是逃不出解放街和中山街。这两条几乎在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的街道,几乎快成为社会学课题。内地的八〇后,应该都有解放街或中山街的情结。因为改革开放后,不少城市都围绕解放街和中山街发展起来。然后,城市中心不断外延,才偏离解放街、中山街模式。所以,到了廿一世纪,若你所在的城市最繁华的地段仍是解放街或中山街,那就足以证明你所在的城市没有赶上新一轮的发展步伐。
解放街和中山街曾经是香港人的梦魇。一九八〇年代确定九七回归后,香港人心惶惶。不少人猜测,回归之后香港的路名会不会也更易?是弥敦道变成中山街?
还是轩尼诗道变成解放街?幸亏,都没有。你不认识夏悫道的「悫」字怎么念?没关系,那就别念出来。说实话,我都不「确」定它怎么念。
香港的路名,算是没那么多政治色彩的。不少路名,都随意以当时所在的村庄名字命名。另外,香港路名标识之细致,也很让人惊讶。我家附近的一条小路,拢共也不到五十米,照样有个单独的路名。香港人性格的远离政治、中规中矩、有条不紊,从中大抵也可见一斑了。
「锵锵三人行」的嘉宾许子东有次说了一个关于路名的故事。他说自己十来岁的时候,正是文革初期,上海南京路要改名,要么叫「毛泽东路」,要么叫「反帝大道」。许子东就站在路当中,心里一个劲的思想斗争,觉得两个名字都很好,究竟应该选哪个呢?想了老半天,结果发现谁也没有问他的意见,就把路的名字给换掉了。
许子东以此自嘲知识份子的处境:任你忧国忧民,其实到头来根本没人理你。在看这篇文章的诸君,请问我们谁不是这样的呢?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