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業界爲小米們的品牌洗腦營銷術驚呆的時候,其實都忘記了其實這並不算很新鮮的品牌營銷方式,大家都熟悉的蘋果和那些大牌的奢侈品們也多數都是品牌洗腦的高手,他們比小米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們的品牌營銷可以帶來高昂的品牌溢價;這對於小米以及諸多國內品牌而言,都是未來需要繼續努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的。
全球知名的品牌營銷大師馬丁林斯特龍在《品牌洗腦》一書中,就全面批判了世界著名品牌的營銷祕密,並且指出廣告商和品牌要做的就是「如果不買新的產品,就好像缺了什麼,愚蠢或跟不上時代」, 是不是有點像現在大家對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社交的感覺,異曲同工之妙。
在CBN對該書的介紹中舉了兩個例子,枸杞和石榴:
來自喜馬拉雅山區域尼泊爾的枸杞,不錯,就是我們用來泡茶或者做食材配料的枸杞子,經過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等大公司的包裝以及諸多機構做背書,以及來自於喜馬拉雅山區域的神奇故事,在市場上每瓶的價格可以達到30~50美元;而關於石榴,則概述舉了石榴紅公司,通過常年贊助,資助超過55項研究,超過3400萬美元捐助給科學家和大學——通過銷售「健康」使得石榴紅成爲功能性飲料中的佼佼者。(功能性食品的市值在美國2009年有近400億美元市值。)
馬丁林斯特龍寫到,這叫做銷售「認知的健康和良好狀態」,關鍵詞是「認知」。
看起來很眼熟的描述吧,國內很多描述什麼粉絲經濟之類的文章和做枸杞子和石榴的看起來還頗低端,但已經像模像樣,如小米已經被估值百億。
該書也提到蘋果。馬丁林斯特龍認爲如蘋果等世界上最強大的品牌,都有和宗教的共同點,他們都使消費者們產生一種強烈的的、有儀式感的信仰。
這也是爲什麼當下,幾乎所有的國內硬件公司們都在學習蘋果,從產品到產業鏈,從發佈會到穿着,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被分析、學習和模仿,且不說內核如何,但從外在一年一度的發佈會來看,喬布斯和蘋果對於品牌的塑造不僅僅包括精神,還有外在的形式都是近時間來全世界最成功的品牌。但蘋果和喬布斯的學徒們的品牌故事卻沒有蘋果和喬布斯那麼精彩。
回顧蘋果公司的發展,我們會發現蘋果公司有高潮、有低谷、有崛起、又經常被質疑——但蘋果公司一定不會像諾基亞或者Moto那樣被收購,這點幾乎可以確認,雖然很多人都質疑離開喬布斯之後的蘋果何去何從,但蘋果最艱難的日子早已經過去,並且它的產品策略和打造的生態鏈不會那麼輕易被打破。
擁有Google這樣最好的對手,也是蘋果必須保持持續競爭力的原因之一。雖無意中暴露了自己的果粉身份,但簡單說一句——果粉有相當多的部分,其實並不是iphone誕生後才出現的,相當多的果粉都是蘋果這幾十年積攢下來的,蘋果對於工業設計細節的把控,目前來看,仍然在全球處於領先的位置。這也是爲什麼傳說中的廉價Iphone5未能出現的最重要原因,不僅如此,蘋果也不大可能會推出應季新品的廉價版本——雖然padmini和ipod的定價都還算性價比比較高,但品質要比同類產品要顯得洋氣。
是的,國產硬件廠商們還處於拼配置,小米、華爲、魅族、樂視電視、小米電視等等,每個產品發佈會上,產品配置都是佔據了最大的篇幅,而蘋果的歷次發佈會,重點可能是外形、系統、功能以及其他話題。和習慣拆機比配置然後算定價的方式不同,蘋果不僅賣硬件,還賣生態,也賣品牌,以及認同。
不過小米比同期國內的小夥伴們強的地方在於,它逐步建立了類似的品牌洗腦,小米所做的每一步都是經過設計的,都在努力贏取更多的「粉絲」以便能夠給能夠更好的將品牌故事講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雖然小米的銷量和機器不一定很好,但在影響力上處於領先位置——對於雷軍而言,品牌洗腦已有成效,但品牌溢價還未能實現,但或許小米不需要品牌溢價,資本的勝利也是勝利,更何況不讓對手好過也算是成功的一方面。
但,用慣了蘋果的消費者會選擇小米嗎?就好像開寶馬的會換吉利這個問題一樣糾結,雖然手機的品牌和價格的差異可能沒那麼大。
和國內新興廠商比,蘋果和那些能夠實現品牌溢價的廠商們,都是有過積累的,比如那些奢侈品品牌,都是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傳承的,就好像智能手錶流行的當下,還會有很多人嚮往一隻瑞士的名牌機械錶,那不僅僅意味着一筆很大的支出,還意味着和知名品牌有直接的接觸,實現自我的認知。
瞧,這就是品牌的洗腦術。